那时候的北京,工业基本全是高能耗、高污染。
郝院士指出:大气的数据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环境质量数据,在环境质量数据方面,国家建立了一千多个空气自动监测点,那其不足在哪儿?首先,这些监测点只是对PM2.5浓度的监测,没有对成分的监测,所以下一步不仅要建浓度监测站,还要建成分监测站。大气十条首战告捷郝吉明院士现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2月8日,美国工程院院士名单公布,郝吉明等当选外籍院士。
有了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我们就可以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去通过联合体做一些探索,这对我们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有很多重点专项成果,事实上这些专项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创新体系,尤其是在环境方面,包括水、气、土壤、污染废弃物的重点专项,这些专项之间如何打通?如何实现成果共享?大家都说要建立数据库,建立平台,但如果数据库的成果不能共享,不把生产、消费、环境关联在一起,那这是不完整的。综合性生态环境智库的意义作为一名生态环境领域的资深专家,郝院士经常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出谋献策。从技术上来说,我们仅仅处于第一阶段,今年是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未来的路还很长,控制PM2.5的任务是打持久战。再者,污染源的数据还能帮我们弄清楚污染程度,到底排放了多少?排放的浓度是多少?如果这些都不清楚的话,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第二,搭建高端的科技交流平台,就需要数据共享。但是,如果说加强环保专业人才的培训,我认为是可以的。进一步统一京津冀三地检测标准,加强统一执法和数据共享,形成防治合力等意见建议。
会上,周扬胜、崔铁宁、黄轶等委员、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人士代表踊跃发言,提出健全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法律法规体系,建立长效机制。昨天上午,市政协召开协商恳谈会,围绕落实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措施、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建设进行协商议政,市政协主席吉林主持并讲话。近些年来,北京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PM2.5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90微克/立方米降至2017年的58微克/立方米。吉林指出,北京大气污染是区域性问题,必须要放在京津冀区域内统筹解决。
这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发展观的转变,得益于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支持,更得益于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的建立会上,周扬胜、崔铁宁、黄轶等委员、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人士代表踊跃发言,提出健全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法律法规体系,建立长效机制。
推动北京空气质量实现根本好转,我们必须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推动机动车污染物减排、压减燃煤等重点难点工作,引导动员社会各界理解支持,形成大气污染治理的强大合力,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强化科技手段应用,完善污染物排放数据体系、绿色运输体系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统一京津冀三地检测标准,加强统一执法和数据共享,形成防治合力等意见建议。这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发展观的转变,得益于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支持,更得益于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的建立。
市政协副主席李伟、于鲁明,秘书长严力强出席会议。昨天上午,市政协召开协商恳谈会,围绕落实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控联治措施、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建设进行协商议政,市政协主席吉林主持并讲话。吉林指出,北京大气污染是区域性问题,必须要放在京津冀区域内统筹解决。从很大程度上来讲,生态环境就是凝聚民心的最大公约数。
今年6月以来,市政协组织委员围绕该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协商调研活动,进行了充分准备。近些年来,北京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PM2.5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90微克/立方米降至2017年的58微克/立方米
10月14日夜间,上述地区的空气污染情况进一步加重,以北京为例,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实时监测显示,14日21时,北京的空气质量指数已经达到218,处在5级重度污染级别,部分监测站点的数值超过260。到了15日夜间至16日,受降水和弱冷空气影响,北京、天津、河北中部的霾天气减弱或消散。
16日至17日,受冷空气影响,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的霾天气逐步消散。气象监测显示,10月15日夜间至16日,受降水和弱冷空气影响,华北中部等地的霾天气减弱或消散。今年来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如何?其实,今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善,部分月份甚至还创下历史同期最好。雾霾笼罩华北中南部地区10月以来,在经历多日蓝天白云的秋高气爽后,14日开始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等地大气扩散条件开始转差。从更长的时间来看,今年1月至9月份,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0.3%,11个设区市均实现同比下降。就北京来说,北京环保监测中心预报,15日白天,北京部分地区部分时段将达到重度污染水平,预计将到达此次污染过程的峰值。
据统计,今年1月至9月,除了PM2.5之外,北京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PM10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38和77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33.3%、15.6%和14.4%。到了17-18日,北京上空的冷空气持续,地面高压,预计空气质量为2级良。
多数出现空气污染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在100-200之间,部分地区超过200,较前一天同一时段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15日入夜后,高空降温明显,污染浓度有所降低;16日地面为北部高压控制,预计空气质量良-轻度污染,本次污染过程结束。
另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中至重度污染过程提示显示,预计未来十天,前期扩散条件逐渐转差,京津冀区域大部以良至轻度污染为主,局地可能出现中度污染,个别城市可能出现短时重度污染。同时,今年北京在1月、8月和9月这三个月的PM2.5浓度,实现有监测数据以来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在河北,河北省环境保护厅日前也透露,该省9月份PM2.5平均浓度31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40.4%,为历史最好水平,8至9月连续两月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的通报,1月至9月,北京PM2.5平均浓度为5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7%。到了14日13时,北京、石家庄出现重度空气污染,小时AQI均超过200,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全市优良天数总计160天,同比增加9天;空气重污染天数8天(含1天臭氧重污染),同比减少10天。
不过,雾霾被短暂吹散后,19日至21日,京津冀区域中部大气扩散条件再度较差。在河北,根据河北省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及发布系统的数据显示,14日早晨8点,河北廊坊、定州等地已达重度污染级别,邢台、沧州等地属轻度污染,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小时空气质量指数(AQI)达190,属中度污染。
北京今日污染达此轮峰值 16日起雾霾渐消散根据中央气象台14日18时发布的环境气象公报,14日夜间至15日白天,北京、天津和河北中南部等地大气扩散条件较差,空气污染气象条件为3至4级,将有轻至中度霾,部分地区有重度霾。10月14日开始,京津冀区域整体扩散条件较差,北京、石家庄等部分城市出现重度空气污染
10月14日开始,京津冀区域整体扩散条件较差,北京、石家庄等部分城市出现重度空气污染。到了14日13时,北京、石家庄出现重度空气污染,小时AQI均超过200,首要污染物均为PM2.5。
到了15日夜间至16日,受降水和弱冷空气影响,北京、天津、河北中部的霾天气减弱或消散。从更长的时间来看,今年1月至9月份,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0.3%,11个设区市均实现同比下降。今年来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如何?其实,今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有所改善,部分月份甚至还创下历史同期最好。全市优良天数总计160天,同比增加9天;空气重污染天数8天(含1天臭氧重污染),同比减少10天。
到了17-18日,北京上空的冷空气持续,地面高压,预计空气质量为2级良。10月14日夜间,上述地区的空气污染情况进一步加重,以北京为例,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实时监测显示,14日21时,北京的空气质量指数已经达到218,处在5级重度污染级别,部分监测站点的数值超过260。
雾霾笼罩华北中南部地区10月以来,在经历多日蓝天白云的秋高气爽后,14日开始华北中南部、黄淮北部等地大气扩散条件开始转差。16日至17日,受冷空气影响,河北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的霾天气逐步消散。
15日入夜后,高空降温明显,污染浓度有所降低;16日地面为北部高压控制,预计空气质量良-轻度污染,本次污染过程结束。不过,雾霾被短暂吹散后,19日至21日,京津冀区域中部大气扩散条件再度较差。